本文转自:法治网
□本报记者张维
近日,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河南泌阳象河谷景区违法用地问题。此前,有媒体曝光称泌阳县五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存在涉嫌未批先建、非法占用土地及被处罚后仍不整改问题。
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基础。
《法治日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严格执法督察,维护土地利用秩序,持续开展土地卫片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数据显示,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9.07万宗,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万余人。自然资源部直接或联合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起,挂牌督办19起,公开通报起土地违法案件。通过耕地保护(例行)督察、专项督察、日常督察等方式,开展全覆盖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情况督察,主动约谈和督促省级政府约谈97个地市政府负责人,强化耕地保护责任。
耕地红线不可逾越
重视数量质量生态
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再次申明保护耕地重要性。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比,10年间耕地减少了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呈扩大趋势。
数量问题仅仅是耕地红线的内涵之一。据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介绍,耕地红线提出后,其内涵经历了从耕地数量保护到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动态调整过程。
“事实上,早期理解的耕地红线主要为‘数量红线’。然而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仅45%具备灌溉条件,不稳定利用耕地高达多万亩,每年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损毁土地高达数万亩。随着耕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质量逐渐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