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天
怀集地方算不上大,但却有几种方言,在怀城几个人聚在一起用几种话一齐交流,那是十分有意思的。这让人情不自禁去想,为什么,怀集人怎么会有这么多方言的?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可以大概反映历史的变迁。怀集方言主体隶属古粤语分支,即同广州话相似,就算讲不同的方言,对方慢慢讲,自己用心听,大约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怀集主要分上坊话,下方话,标话,以及其他人数较少的方言
1上坊话,以怀集西北部为主,蓝钟,马宁,岗坪,冷坑等,上述地区原属洊水县,洊水县设于唐朝,辖怀集西北部及广西贺县部分地区,宋朝期间并入怀集。(现在广西灵峰一带和上坊话是一样的)
2下坊话分布在县境的中部和东部,怀城、汶朗、甘洒、凤岗、洽水、连麦等镇。南北朝宋元嘉年间,划四会县银屯乡立为怀集县,属绥建郡,辖区含下坊话地区,这估计也是为何四会以西的广宁话和部分阳山话相似的原因。
3标话,以忠谠山为中心分布在永固、诗洞、桥头、闸岗和大岗等镇的部分地区。永固曾经是个县,立于南朝刘宋年间,地望为今怀集县西南部,即上述标话地区,唐朝开元二年并入怀集。你若想要知道永固县有多大,到毗邻怀集的德庆和封开走一走,如果语言都差不多,那他们在历史上肯定有交集。
另外,大岗镇位于怀集县西北部的上坊话和西南部的标话地区之间,受两方影响,故大岗镇语言分布也可以大致推测。
4怀集其他的方言,基本上都是以前为躲避战祸,举家甚至举族迁至怀集而带来的语言,如客家话,壮语等。
历史上的怀集并不只属于一个县,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各方言不断融合的过程。
以上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网友讨论:
秋岳小分支的,还有泰来话,与下帅话比较接近(泰来北部与下帅接壤)程天嗯,泰来话同样可以反映历史,泰来镇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下帅壮语、冷坑上坊话和中洲连麦下坊话片区的包围之中,泰来话有一些广西人说话的语调,又有上坊话和下坊话的词语,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来想加入这段分析的,用手机发表后没办法修改,很感谢你的意见。
dknj单单下帅,就有三种语种了,这三种的分别都分别非常大!程天下帅北部与连山的上帅相接,位置靠近广西,有壮、瑶和汉三族混居,是肇庆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有三种民族语言自然而然。题外话,其实下帅自然条件优越,别具民族风情,交通日渐便利,再深入去挖掘历史文化潜力,是拓宽旅游优势的一个方向,语言文化可能会是一个突破口。程天由怀集方言去发散思维,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地方,以下两点是我首先要考虑的:1梁村镇作为上坊话片区古代洊水县的县城,有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可查。
2永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兵家重地。永固镇估计也是当年标话片区永固县的中心区域,从永固镇沿用永固县旧称及其地理位置略知一二。
程天试看看杨璧菀的《怀集白话语音研究》,关于语音的篇幅有多少?再看看她论文的参考文献,大概可以看出她的论文结构,而那些文献也没有专门研究怀集话的。怀集的标话片区,以永诗桥一带为主,而附近封开的长安,金装等镇也说标话,这肯定有联系的。
如果要了解标话,恐怕首先要从标话片区(也就是以前的永固县)的历史及地理着手了,相信这个会很有挑战性的。
研究怀集方言,要特别注意一个古县——封阳。现今的永诗桥片,上坊片,封开南丰片,贺州端南片,以前都是古封阳县管辖的。封阳县的县城在现在的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河东,地理位置正好在以上四片的中心。铺门——长安——梁村正是千年封阳古道,政事,经济,文化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自西往东传播的。语言自然也不能例外,标话肯定与这个古县分不开。在今天的怀集版图中,其实立县最早的是永固{从封阳县分出},其次是怀集{从四会县分出},最后是洊水{从封阳县分出}.程天确实,怀集上坊片,封开南丰片(开建),贺州端南片语言及风俗都差不多,随着对怀集方言了解的深入,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深究,包括许多历史人文地理等,其中封阳县的概念是重中之重。标话全面接触,对碰的语种,秦汉是封阳话,秦汉-----唐当是开建话,唐以后是上坊话。此三者相互影响,渐渐形成标话向东缩守,封阳话,开建话向北,向东发展。上坊地带是过渡,梁村,大岗是现在的接点{包括桥头,桥头话带有浓厚的开建声。},时间越往前,接点越往西,往南靠。有学者主张秦汉以前整个旧封阳地域都讲标话,看来有点依据。至少贺江以东是这种状态。当然,作为相邻语种,标话受点下坊话影响还是有的。作为怀集人,你关心怀集的文化吗?
关于怀集方言,你有什么想法或补充?
欢迎评论!
————————————————
SOURCE
怀集领域网
EDIT丨YY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网友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