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活力大有提升;省、市名师工作室遍地开花,成为培养骨干教师的“黄埔军校”……近年来,肇庆深入实施“强师振教工程”,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通过建设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和教师发展体系,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更是兴教之源。当前,肇庆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施亮
通讯员李吉涛陈志忠
改革创新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现阶段,半珠半山、半城半乡仍是肇庆最大的市情,由此引发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也相对突出。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肇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肇庆正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调整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年,肇庆在全市推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县域内教师资源统管统用、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活力。全市8个县(市、区)共有名教师参加竞聘上岗,获聘教师人。对落聘教师,由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到相应的学校跟岗学习,并制定跟岗学习教师考核办法,督促指导跟岗学习教师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肇庆东南板块城区人口大量流入,适龄学生数量大增,导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缺口较大,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相对而言,西北板块山区县的教师资源富余,劳逸不均。
对此,肇庆积极探索教师交流培养新模式,突破县域编制壁垒,专门出台了《肇庆市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市域内“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改革工作方案》,安排中心城区的4个区(市)与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4个山区县结对,互派交流教师,连续实施5年,每年全市共有名教师参加交流,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跨县域交流机制。其中端州区与怀集县人,鼎湖区与封开县、高要区与德庆县、四会市与广宁县3对结对单位各80人。
肇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可有效解决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教师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实现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调剂教师编制。此外,肇庆还加大了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推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域、乡村下沉。
平台育才
打造“肇庆名师”教育品牌
名师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所在,名师数量代表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以往,肇庆在名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数量整体偏少。肇庆提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肇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在强师惠师的道路上,肇庆先后出台《肇庆市辖区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三年攻坚行动(—年)实施方案》《肇庆市教研工作和教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肇庆市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办法》和《肇庆市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认定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为建设“名师”队伍提供政策支持。
育才需要平台支撑。近两年来,肇庆按照“市级骨干打基础、学科带头人作支撑、名师工作室搭平台、未来教育家展风采”的总体思路,以“培养一个专家、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结出一批成果、建设一批资源、辐射一片区域”为目标,通过实施西江人才计划,市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市名教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等项目,打造了省、市、县、校四级名师培养机制,共培育出“西江人才计划”名师工作室1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个、市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0人、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对象17人。
肇庆通过搭建名师名家的“传帮带”平台,以“教研训赛评”五位一体的形式,实施包括高端研修培训、教师研修活动创意大赛、工作室年度考核等一系列举措,助推各工作室做优做强,组织入室学员线上、线下研修活动次,带动名骨干教师作为入室学员共同学习、成长,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人,形成教育教学资源成果份。
肇庆还将中小学教师培训对象分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教研员培训以及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四个类别,按照不同岗位特点,分类别、分阶段、分层级精准施训,做到全员覆盖、所有学科覆盖、各个领域覆盖,实现教师的专业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