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李天文封开融媒体中心
年终岁末,在封开采访期间,封开广播电视台石台长送我一本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被封开人称他是封开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老古董”讲古》一书。这个由封开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老古董”讲古》,共计短片38个,讲稿63篇。
他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年,陈楚源出生于古城封川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小勤奋好学。年,陈楚源进入封川财税所工作。对于陈楚源来说,在封川财税所的四年,他学会了如何爱岗敬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为他以后在文化线上的坚守奠定了基础。由于封开是文物大县,一次,省博物馆杨式挺等专家在封开杏花镇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省田野考古培训班。当时陈楚源已经在封川镇负责文化和国土工作,因为跟“考古沾边”,于是被领导安排培训,就这样开始了十多年的出则风餐露宿、入则焚膏继晷的考古工作,与考古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封开人文历史研究的大门。从此,人们经常在封开的山上、田野、溪边看到一个戴着草帽,身上背着行军水壶,水壶装的有时是水,有时是酒。陈楚源说酒是为了壮胆。不是山上动物出现,有时一个人野外作业孤独和寂寞,多年前我采访陈楚源时令我动容。
由于工作和文化研究方面表现突出,陈楚源于年调任封川公社团委书记兼文化站站长。从此,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封川古城的研究工作中。从“封川修城碑”、“秀发封溪牌匾”到“台洞石牛界摩崖石刻”等,在封川古城范围内的古迹遗址,被他踩个遍摸个透。
陈楚源和封开有众多的文化工作者一样,埋头苦干,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抹去年月的尘埃,廓清封开的历史地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在文物调查工作中,让世人得知:岭南历史的揭幕,他论证了岭南文化古都,是在封开;粤语发源地在封开;他发现了勒竹口台地遗址,填补了广东地区至年前人类历史的一段空白。这个重大发现,为研究人类从山洞移向平原、以及整个西江流域文化系谱和编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界的重视。
年,35岁的陈楚源,被组织调到县博物馆任馆长。此后,陈楚源大显身手,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他多次参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挖掘工作,如阳春县春湾洞穴遗址、封开县杏花贝丘遗址、平凤古显村康塘山墓葬群、长岗都苗窑址、河儿口罗沙岩遗址和黄岩洞古人类遗址等20多起。参与本土广信文化园、广信塔、侯村乡贤牌坊和平凤泰新桥维修工程等文化建设18起。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多汗水。陈楚源足迹走遍了封开的山山水水,他精心搜集、抢救、整理两广毗邻地区的民间故事、习俗、工艺、传说、民歌山歌、各姓氏族谱等民间民俗文化,撰写了《封开人文景点导游词》、《封开的古建筑》等一系列宣传文章,展示了封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并参与本土出书工作,撰写了《封开揽胜》、《人文封开》等本土文化书籍27本;与著名作家陈天泽合著社会文化专著《状元家风启后昆》;撰写了20集《状元正年少》电视剧本。陈楚源撰写的论文和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达8篇、省级22篇、市级87篇。其中《古广信置治探源》论文被文联收录,被评为一等奖;曾经两次荣获肇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此,大伙给陈楚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古董”。
他,是广府文化的“土”专家
为更好地推介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60多岁的陈楚源,经常参与国内外媒体采访封开的解说与引导工作,他先后为央视一、四、七、十、十四频道、亚视本港台、广东电视台和肇庆电视台介绍封开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多年来,作为土生土长的他对一个雅号“老古董”情有独钟。陈楚源带着多年对封开历史文化的研究,走上讲台。年9月,开始精心编导《老古董讲古》系列电视栏目,他走村进寨,向人们讲述了《周恩来与马欧油栗的故事》、《封开历史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封开历史名人考》、《封开宗族传统文化的家训、家风和家教》等近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件,树立了封开品牌,创出了封开特色,老古董”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老古董讲古》系列电视栏目,成了该栏目的主讲人,用最通俗易懂的言语,细述他脚下那片热土的岁月沉淀和发展轨迹。“讲故事,俗称‘讲古仔’,“老古董”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分享封开发展至今各地精彩有趣的古仔,让大家重新找到‘根’,找到一种奋发的动力。”“古”,或说“古仔”,在粤语中是小故事的意思,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充其量不过是正史的“边角料”,而正是这些“边角料”里,则保存着江水边飘荡的歌谣、榕树下流传的故事、词堂里传承的古训、族谱里隐藏的秘密……另一方面,“古仔”虽小,却也可以见微知著。一张寥寥数语的旧信笺,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成立之初的无数热血青年的理想、信仰、奋斗、;家族中口口相传的逸闻趣事,折射出先辈人生智慧以及善良愿望;农村古旧居的头,仿佛随意描画的图样,其实包含着对中原故土的;烟雾缭绕的庙宇里,看似养性修仪式,背后却潜伏着呼啸……
陈楚源说,封开是广府文化发祥地、国家级地质公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都为《“老古董”讲古》提供了很好的题材。“封开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要讲好它,让大家爱看爱听,其实并不容易。”尽管对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但陈楚源觉得,必须再深挖,找准特色,才能得到听众共鸣。
为了备好讲古,陈楚源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封州古城、潇河古码头、平岗旧街等地,挖掘最原汁原味的素材,还别开一格地把讲台搬到田间地头,拉近群众收看收听的距离,让码头边、村广场、宗氏祠堂等成了讲古的地方。开讲时,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言辞,结合图片、实物等,以视频和走村串寨开讲形式,向广大封开人讲述从古至今最地道的封开“古仔”,与群众一起重温最地道精彩的封开故事。
“听了老古董讲古后,才知道我们村曾是潇贺古道上重要的水驿站,见证着古时粤桂湘交通交流的热闹辉煌,真是长了见识啊!”《“老古董”讲古》栏目走进该县白垢镇岐山口村开讲时,村民陈叔第一次听到自己村过去还有这般“威水史”后,直言很惊讶,同时深感自豪。
他,讲好封开故事承载着一份责任与担当
讲好故事,传承传统文化,是《“老古董”讲古》栏目其中一个出发点。自《“老古董”讲古》栏目开讲以来,不仅勾起了老一辈的追忆,还加深广大年轻封开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成为了广大封开市民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为了让市民与游客了解封开农耕文化,陈楚源在“封开大讲堂新春进农村暨第二届杏花年俗文化节”活动上,作了《杏花鸡文化——从品牌农业认识农耕养殖文化》一文,讲述杏花鸡的起源、白马茶、封开民歌的故事,加深群众对农耕养殖文化的认识;在走村串寨时,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认识良好家风家训的继承重要性,陈楚源创作了《杨池村叶氏家风启后昆》,从“耕读传家、孝敬父母、家国为怀”等三个方面,道出了杨池村叶氏一族近余年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在去年该县纪念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上,陈楚源作了《封开惨遭日寇飞机轰炸纪实》的文章,向广大封开人讲述当年首次空袭、再次空袭,以及封开民众奋起抗战的故事,告诫人们勿忘耻辱,要增强历史责任感……
陈楚源说,讲古其实在搭建一个平台,只为了封开的文化延续和互动发展,讲好封开故事,当中承载着一份责任与担当。“尤其是封开年轻一代,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封开的历史,认识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从而激发他们更热爱家乡,为建设好家乡奋发有为。”
三十八年,这一路走来,陈楚源走得坚实而挺拔,走得昂扬而奋发,为宣传繁荣封开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曾受邀到省内多所大学授课,是广府文化的“土”专家。他致力于封开广府文化推广,是名副其实的“推广大使”。他既是名家、专家,更是杂家,在民俗文化、考古、文学和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为弘扬岭南文化显身手,先后被《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西江日报》舒畅、肇庆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陈楚源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年度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荣誉称号;广东省儒学与状元文化专委会秘书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会员,政协肇庆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此外,陈楚源还有两个头衔,更不为人所知,是国家级别的,分量很重:
——博物馆学会史前洞穴文化专委会会员;
——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专项任务“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之“广东汉语方言调查:封开课题”的发音人。
作者/来源:肇庆身边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