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藏瑰宝肇庆这里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客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广宁客家人不经意间创造了

众多瑰丽的客家大屋,

与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交相辉映,

历经时光镌刻,

已然成为客家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之一。

特色客家建筑造工精巧

在广宁北市镇大屋村,

扶溪河水绕村淙淙流淌,

过桥沿岸而行,

随着行径路线的渐渐深入,

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客家大屋映入眼帘。

▲图源广宁家乡群

这些客家建筑大都由殿、厢房、

天井、套房、广场、池塘等组成,

建筑内部的梁、柱、檐、楣等

或饰以木雕、陶塑等图案,

造工之精巧,无不使人赞叹。

▲客家大屋内部雕饰。图1、2来源:广宁家乡群;图3: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摄

据了解,

隶属于广宁县北市镇扶溪社区的

大屋村毗邻清远南冲、阳山杨梅,

其客家大屋建筑群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至今仍保留有仁善里、永安里、

福兴里、积庆里、福安里等

10座清代客家大屋。

▲图源广宁家乡群

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是客家大屋强调“人与自然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其中,既仿照原居住北方始祖的四合院式祖宅布局的风格,承袭中原传统民居的砖瓦结构,又融合广府建筑特色的客家大屋,是南北文化结合的产物。

▲图源广宁家乡群

北市镇文化站站长冯仕光介绍

“以仁善里为例,紧靠厢房檐下的墙上分别书写着青山、绿水、鸟飞、鱼跃八个草书大字,再结合客家人讲究屋后依山,门前傍水的建筑理念,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据传清宣统年间,

仁善里主人江燮坤考取了清朝岁贡功名,

朝廷便在他家门前广场上伫立起两柱石旗杆,

表彰他勤学苦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崇文尚学的风气浸润着这片客家乡村。

▲图源广宁家乡群

合力维护历史建筑

事实上,

北市镇全镇零散分布着56座客家大屋,

其中以历史悠久的大屋村客家建筑群为主要中心,

成为北市镇客家文化底蕴所在地。

仰望眼前一座座历史瑰宝,

广宁北市客家人团结筹资,

在当地政府、村委的引导下,

悉心维护,延续客家文脉。

▲图源广宁家乡群

村民大小喜事都习惯在

宗祠大屋前摆宴席迎客,

对客家大屋的深厚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在日常管理中,更是宗亲团结,

筹集资金自发维护。

未来有望打造古村水韵体系

大屋村是历史文化浓厚、

水乡民俗特点突出的客家古村落,

其传统风俗包括地方民俗、民间工艺、

节庆活动、传统风俗等。

▲图源广宁家乡群

与此同时,

当地的水乡文化和名人文化也较为突出。

如何深挖大屋村文化价值,

在客家大屋历史资源基础上,

构建完整水乡文化体系,

塑造社会效益,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具化到大屋村,可以从当地客家文化和水系布局着手。而这些详细措施,在《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保护规划(-年)》中有所展现。

▲图源肇庆西江网

其中,

规划提议要继续深入挖掘利用

以客家山歌为代表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

生产商贸习俗、民间信仰等民间文化;

充分保护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风土人情。

▲图源肇庆西江网

同时,可以发展古村的“水网—街巷—建筑”系统:以水网为整体骨架,在充分利用各文物古迹的特殊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传统街巷将其串联起来,挖掘村内传统建筑特色元素和空间特点,形成网络化的参观线路,弘扬岭南水乡文化,打造“古村水韵”的开放式、网络化的展示体系,进一步让客家文化精髓绽放在乡村大地,名扬四方。

◆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通讯员冯铁成黄港航

◆编辑黄舒婷

◆二审易奇志郭杏连

◆终审刘伯明

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