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见底的小河在村前静静流淌,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从田野间穿行而过,不知名的野花开满了一路,村里的党建元素和乡村文化随处可见,慕名而来的游客兴高采烈地打卡合影……
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一股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西约的山水之间徐徐展开,昔日贫困村已蝶变为“网红村”。
距韶关余公里外的桂林,猫儿山脚下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的“老山界农家乐”一派热闹景象,苗族乡亲为即将到来的新年而忙碌。
近万元的粤桂帮扶资金让一座座特色民宿拔地而起,山区旅游硬件焕然一新。预计今年民宿将撬动游客15万人次,是往年10倍以上,桂北深山变成了金山。
一场战役,两个战场。西约村、塘洞村的变化正是近年来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见证,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发展机遇,推进全省个省定贫困村大变样,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解决相对贫困之路,为全国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广东贡献、提供了广东智慧。
●南方日报记者黄进
看变化
个贫困村在蝶变中美丽绽放
岁末年初,吴银彩在村里的霸王花种植基地和食用菌培植基地忙碌着,她干劲十足,期待着来年的大丰收。
吴银彩是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腰古村人,4年前,她还在为温饱而发愁。当时,她的丈夫失业,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儿子上初中,一家四口的开销全凭她偶尔到酒楼打零工维持。“那时常常睡不着,总担心醒来又没活干”。
这几年依靠在基地务工和两个基地的分红,吴银彩家顺利建起了新楼房,“在村里产业基地干活,一天干8个小时,80元一天,繁忙时有多元一天,一个月下来有元左右收入。”吴银彩说,儿子的工作也有了着落,日子越过越舒心。
产业让吴银彩实现脱贫,但产业扶贫不是全部,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建成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近年来,在一系列“组合拳”的带动下,广东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初步统计,个相对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3.5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变化不止于广东省内,莽莽大山深处,在赶往油橄榄产业园上班的山路上,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村民某色日者心头敞亮。几年间,他全家年收入从元涨到了2万多元。
这背后,离不开一股强大的力量——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的帮扶。
广东始终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举措、力度,用真情、拿真金、下真功,形成“多主体深度参与、多层次深化协作、多领域深入推进”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格局,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广东累计援助扶贫协作桂川黔滇4省(区)各类帮扶资金亿元,派出党政干部人、教师医生等人才人,引导家企业实际到位投资多亿元,帮扶79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或外出就业,累计带动万贫困人口脱贫。
村民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贫困村也在近几年实现美丽蝶变。
羊尾村是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一个省定贫困村。该村于年开始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经村民一起努力,村文化室、篮球场、巷道硬底化、污水处理池等项目基本完成,旧村换新颜。村民们已经开始享受着村子变化带来的新生活。
羊尾村是一个缩影。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以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如今,个省定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率先迈出乡村振兴步伐,实现“后队变前队”。省内现行标准下.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帮助桂川黔滇4省(区)、14个市(州)、93个贫困县摘帽。
聚合力
发动全社会共同向贫困宣战
大变化背后,是广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党员冲锋在前。大年初三,全省扶贫系统党员干部提前结束休假,迅速返岗。
疫情防控期间,全省扶贫系统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提前结束休假,迅速返岗上班,积极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尤其是众多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舍小家,顾大家,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让党旗在防疫、攻坚一线飘扬。
广州市南沙区派驻平远县田兴村的第一书记黄乐丰一到村,马上和村“两委”班子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然后马不停蹄带队去从武汉返乡的一户人家;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南埔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彭文城每天坚持带领村干部,逐家敲门入户,开展地毯式的预防宣传与摸排工作;肇庆市纪委驻怀集县甘洒镇扶贫干部李锋雄、彭家祥一到帮扶村,就忙得脚不沾地……
据统计,年以来,广东动员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近6.5万名驻村干部,全省共向个省定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名,累计投入多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名,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靠力量。
广东充分践行先富帮后富,以区域对口帮扶的形式,组织珠三角地区6市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市个相对贫困村,派驻名驻村干部,投入.94亿元,帮扶相对贫困户11.82万户、36.78万人。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强劲活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这些市场主体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整合各方资源,将产业、技术、教育和创新带到了村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碧桂园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该集团将扶贫提升到主业高度,投身扶贫公益事业,从早期捐资助学扶贫开始,发展到当前全国9省14县整体帮扶,累计投入超过67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6万人次,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为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机制建立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从省属国企到民企再到驻粤央企,从省内脱贫攻坚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企业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帮助贫困地区与市场接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
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10年前,广东在全国首创“广东扶贫济困日”平台,10年间“”活动共吸引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多万志愿者、多万爱心人士参与,募集社会资金超亿元,其中—年共募集社会资金近亿元。
献智慧
为全面乡村振兴留下宝贵财富
脱贫攻坚给广东留下了什么?可以说,它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留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保障体系。广东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留下了一套精准施策的工作推进体系。广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分类施策,提升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筑牢稳定脱贫基础。
——留下了一个“三位一体”大帮扶工作格局。广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把对口帮扶、定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对口帮扶、定点扶贫、“万企帮万村”行动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帮扶局面。
——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帮扶工作队。广东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加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文明乡风,整治“等、靠、要”等不良习惯,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增强信心,实现外源式帮扶与内源式脱贫相统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迈出实质性步伐,广东如何扛起责任,率先作出探索,未来如何规划?
对此,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建立健全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帮扶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县镇村经济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础。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做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组团到县、帮扶到镇、挂点到村,推动脱贫攻坚支持政策全面运用到乡村振兴领域,使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有机衔接、顺利过渡。
小康故事
企业帮扶粤北贫困村激发市场新活力
省定贫困村变身“网红打卡点”
走进清远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眼前的古街、古码头、古井、古树,处处散发着“桑蚕文化”和客家文化气息,会议中心、农家乐餐厅、采摘园、酒吧等一应俱全。
这里曾是省定贫困村,年以来,在碧桂园等企业的帮扶下,鱼咀村以农业休闲旅游为核心,形成了文旅民宿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大提升了鱼咀村的“颜值”,让这座原本不起眼的“空心村”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文旅项目提升贫困村“颜值”
鱼咀村在古代曾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小北江从鱼咀村西侧穿流而过,令这里的码头文化一度繁荣。
如今,鱼咀村的古街、古码头、古井、古树等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也成为市场力量激活乡村文旅、实现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年初,碧桂园集团派出扶贫小组进驻鱼咀村,与广物控股集团携手共建,围绕鱼咀街片区重点打造。碧桂园把握村庄特色,走差异化和协调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建设过程中保持和塑造村庄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包括保护自然景观和风貌,保存历史遗迹,传承和保护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民间习俗。同时从“旧”面貌中发掘出新特色,适度改造和加建,实现村庄传统风格不变、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完善的新面貌。
年11月,鱼咀村碧乡文旅项目正式运营,由英德鱼咀旅游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按照“”利润分配比例,即镇政府占10%,村委占20%,运营方占30%,合作社占40%,根据不同投入分配占比,项目盈利后按比例分红,优先解决建档立卡户的脱贫问题,实现项目再分配。
目前,鱼咀村民宿的一期、二期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共包括6栋民宿24间客房,以及1栋客栈18间套房。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客源构成,民宿客房中有不少是亲子房。此外,当地还根据地形地势打造了多套江景房。
除了咖啡吧和书吧,鱼咀的文旅项目还配建了会议中心、农家乐餐厅、采摘园、酒吧等。文旅项目的落成,大大提升了鱼咀村的“颜值”,让这座原本不起眼的“空心村”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在帮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鱼咀村破败的房屋修复后保留了原有的鹅卵石墙面,沿袭了当地“桑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内涵;泥泞的小路改造后不再积水,还保留了乡村古朴的气息;废弃良久的旧码头如今也成为沿江分布的花海梯田。
从前那个脏、乱、差、破的贫困村不见了,鱼咀村还获得首届“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的荣誉。
全方位运营助项目名利双收
然而,文旅项目建设并非一直顺利,刚刚启动时,有不少村民持怀疑和不理解的态度。村理事会理事长廖志其说,怀疑和不理解的主要是老年人,他们觉得,不用自己出钱就能获得帮扶改造房子做民宿,哪有那么大的馅饼从天上掉下来?
廖志其一边做村中老人的思想工作,一边将自家老房子首先贡献了出来,老人们便也放下心来。
林惠玉一家在村中的老屋一直闲置,已不再具备居住条件。年文旅项目启动后,林惠玉家老房子所在的宅基地经过改造,从原来的单层平房变为两层小楼,成为其中一栋民宿。看着自家房子的变化,林惠玉感到很开心,尽管房子成为营业场所,但仍给她一种“回到家还有地方住”的感觉。
为了进一步解决鱼咀村村民就业问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当地工人,截至目前,已聘请当地(浛洸镇)逾24人(其中1名为建档立卡户),同时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
鱼咀村文旅项目通过携程、去哪儿等线上渠道进行网络推广,与广东凤怡假期国际旅行社、英德国际观光旅行社、山水旅行社等达成合作协议,员工自发推广宣传,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实现消费、扶贫两不误,年民宿入住人数达到人。
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也在鱼咀村落地生根。为探索授人以渔的可持续性产业扶贫项目,碧桂园捐资20万元扶持鱼咀村碧鱼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助力合作社开展团队组建、社员招募、制度完善等工作,共吸纳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其中贫困户4户)。同时,碧桂园捐赠30万元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亩稻虾共作产业基地,有效利用低洼积水的闲置土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稻虾共作产业项目亩产值可达元,比传统水稻种植效益高出2—3倍。
美丽变身的鱼咀村“名声在外”。去年5月,“赋能·第五届民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广州论坛”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碧乡文旅·鱼咀民宿获得“中国十大精品民宿”、“广东十大精品民宿”双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