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南向的房间视线比较好,适合我妈住。”“新房子有洗手间,以后生活更方便了。”这里走走、那里看看,蒋学洋看着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帮忙建起的新家笑得合不拢嘴,谈起接下来入住新家的期盼,话语中处处离不开他的老母亲。
蒋学洋是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大富村委会石坪村有名的孝子。这位48岁的壮家汉子至今未婚,年辞去在广州的工作回到村中,为的是照顾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的70多岁的母亲,时间一晃就是八年。
他的孝行感动了十里八乡,乡亲邻里不时给他们一家送上自家种植的蔬果,村里帮他找了一份保洁员工作帮补家计,镇卫生院给其母免费配药。他的瓦房在今年洪水来袭中倒塌后,县、镇、村和各部门迅速行动,县委书记许崇砚多次上门关怀慰问,让断壁残垣变成为钢筋混凝土新楼房。
煮饭做菜、就医喂药、倒屎倒尿、耕田种粮、村中保洁……八年来蒋学洋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看护母亲虽然忙碌劳累,但他毫无怨言。“有母亲才有我,作为儿子我要养她到老。”
“有母亲才有我,作为儿子我要养她到老。”长期看护生病的母亲虽然忙碌劳累,但蒋学洋始终毫无怨言。曾亮超摄
走进新家,蒋学洋双手比划着,兴奋地说起生活的改善。曾亮超摄
病母无人照看
辞职回乡挑“担子”
10月21日,风轻轻拂过金黄的稻田,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瘦削的朱达凤和蒋学洋母子刚从永和镇趁圩回来。
朱达凤当天一早就步行到圩镇,买了一把拖把和一托鸡蛋,回程时扛着“战利品”脚步轻快走在前,蒋学洋则紧随一旁,不时搀扶一下老人。
10月下旬,金黄的稻田旁的乡间小路,朱达凤和蒋学洋母子刚从永和镇趁圩回来。曾亮超摄
“我们中午在镇上吃了云吞面,很好吃啊。”朱达凤乐呵呵地说。未发病状态下的她很健谈,“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也很爱笑。“她清醒的时候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奶奶,看到我们家的小孩也会分些零食和糖果。”邻居蒋文说。
对于蒋学洋而言,母亲清醒状态下他也能歇一口气。“老母亲头脑正常时,还可以做饭菜,我也可以到村里做保洁,打理一下稻田。”但是,最近他忧心忡忡,“母亲年纪大了,发病比以前更频繁了,一年发病超过5次。”
看似平静康乐的家庭,实际上承受疾病困扰已有几十年。
蒋学洋还记得,从自己出生开始,记忆中的母亲就会偶尔处于一种癫狂状态,自己还经常挨打,最凶险的一次,当时他还在三四年级,母亲发病拿着刀追砍父亲,最后还是报警求助警察才平安处理了。
随着朱达凤年纪渐长,以前的那种凶险场景少了,不过发病时会比较吵闹。因为担心影响到其他乡亲,蒋学洋把家从村中搬到村边的老屋居住。
到底这是一种什么疾病?永和镇卫生院的资料显示,朱达凤符合有关要求,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其开展免费药物治疗。
这疾病会遗传吗?蒋学洋说,除母亲之外,家族中其他人并没有出现这种病例。“之前听舅舅说起,母亲十几岁时曾被人用凳子打过头,可能因此落下了病根。”
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蒋学洋幼年时挨了不少母亲的打,也遭受过同龄人的歧视,但这位性格耿直、老实巴交的壮家汉子却说:“儿不嫌母丑,况且母子之间怎么会有隔夜仇呢。”多年来,即使去外地打工,他也都记挂着母亲。
年10月父亲去世后,由于母亲无人照看,他义无反顾地挑起“担子”,从广州辞去工作回家侍在母亲身旁。
尽心侍母未成家
衣带渐宽终不悔
10月下旬的一天,趁着母亲熟睡之时,蒋学洋一大早就去清扫村中垃圾。工作结束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到母亲房间提起便桶,扫去一晚的污秽,确保房间的整洁。母亲精神状态好时,生活能自理,发病时蒋学洋还得尽快煮好一日三餐。
怀揣一颗孝心,走过一路艰辛。这样的生活节奏,对于已经人过中年的蒋学洋来说并不轻松,尤其是发病之时备感身心煎熬。
蒋学洋“接棒”照看母亲之后,有一次由于发病状态较为癫狂,一直想攻击人,只能送去了附近医院(医院),治疗了半年多,通过药物控制有所好转。
“医生嘱咐,母亲的状况是没法根治的,需要坚持吃药控制大脑,不能吃煎炸上火的食物,发病的时候也要有人在身边……”多年过去,蒋学洋对于医生的叮嘱仍然铭记在心。每当老人家发病时候,他就守候在两三米远处,默默听着母亲的骂声,让她心里舒服点,避免影响到其他村民。
直到老人骂累了睡去,蒋学洋才敢松一口气。但是,老人发病不规律,有时候晚上骂人,白天睡觉;有时候发病的时候不睡觉,一直骂,蒋学洋也睡不了,最厉害的一次三天三夜没睡觉。“她发病的时候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我累了她都还没累。”
日子就这样不平静地一天天过去,蒋学洋脸更黝黑了,肚腩也不见了,体重从年刚回来时的多斤,降到如今的斤。眼看着年纪渐长,但为了照看母亲,蒋学洋娶妻生子的事情也逐渐耽误了下来。这些年来,蒋学洋并非没有意中人,但女友了解到家中的状况,心中不免担忧。
年,蒋学洋起辞去广州的工作回到村中,为的是照顾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的70多岁的母亲,时间一晃就是八年。曾亮超摄
“如果嫁过来老人家会不会天天吵架?”“你没什么正式工作,能否养活一大家子?”“这个疾病会遗传吗?”面对这样的发问,蒋学洋也沉默了,也担心自己能否给对方较好的物质生活,成家立室的期望也一再落空。
“既然如此,那就以后再成家吧,因为母亲是一定不能放弃的。”蒋学洋无奈一笑。多年来,有不少朋友建议他将母亲送到养老院、精神病院,甚至不要管了,但他一直很坚定:“不管母亲是不行的,没有她就没有我,她不是害了我,作为儿子无论母亲怎么样都要带她渡过难关。”
兄弟同心邻里助
建起新房有奔头
这些年来,蒋学洋并不是孤军奋战。
蒋学洋有一位哥哥,考虑到哥哥一家在广州当保安,收入不高,两个孩子年幼,而自己顾虑不多,蒋学洋就主动把照顾母亲的重任挑了起来。“我还没结婚,独自一人耽误点事情都不怕,但是如果哥哥来照顾,他的家庭可能就会被拖垮。”
不过,他的哥哥也一起分担了照顾母亲的经济支出,此前在怀集接受治疗花费了7万多元,也都是两兄弟一起分担撑了过来。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哥哥也会赶回来协力处理。
兄弟齐心,生活逐渐好转。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今年6月8日傍晚,蒋学洋的房屋因暴雨倒塌,所幸镇政府已经按照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在“龙舟水”集中降雨前已将其母子转移到安置点。收到大富村委会关于房屋倒塌的报告后,永和镇政府及时为其提供生活保障,并向县应急管理局如实反映灾情,帮助申请因灾“全倒户”救助。
连山县委书记许崇砚到永和巡查受灾情况时,了解到蒋学洋户的困难,多次到蒋学洋家中走访,对其表示关心慰问,要求职能部门迅速解决其实际问题。随后,县应急局、广东扶贫济困资金以及镇乡村振兴帮扶资金、村帮扶资金投入共计18万元,在一片瓦砾的土地上建好了一层崭新的平方米楼房。
房屋因暴雨倒塌后,多部门为蒋学洋筹集18万资金建设新房。如今,矗立在村子最边上的白顶新房子将在年底建成完工。曾亮超摄
“蒋学洋是我县年13户因灾‘全倒户’救助对象之一,目前受灾群众已有4户的新房竣工,剩下的预计今年底可以全面完成建设。”连山县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临灾转移“四个一”和因灾“全倒户”重建救助是连山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神的具体举措。灾害来临前,镇村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和组织受灾害威胁区域群众进行转移,对于受灾无力解决“医食住行”问题实行过渡期救助,对唯一住房因灾倒塌的群众帮助重建,并在冬令春荒期发放“冬春季救助”帮助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临时安置在学校的蒋学洋,近期将携母亲搬进新家居住,因为旧房子是从靠近房子的背面开始倒塌,为避免母亲心里有阴影,蒋学洋将新房前面的房间安排给母亲,自己则住在背面的房间。
“旧瓦房下雨会漏水,住不安稳,还要跑出外面去上厕所,现在这些都不用愁了。”走进新家,蒋学洋双手比划着,兴奋地说起生活的改善,政府部门不仅帮忙盖起新楼房,还帮助购置了桌椅。
看着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帮忙建起的新房,蒋学洋脸上难掩喜悦之情。曾亮超摄
邻居蒋文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蒋学洋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他说,这些年来,村民们都对蒋学洋的孝行赞叹不已,自家地里的新鲜蔬菜收成了、逢年过节做糍粑啥的,都会给他送上一些,村中爱心暖流涌动。
“遗憾还是有的,最主要还是年纪大了,还没娶妻生子。”尽管如此,蒋学洋仍然满怀希望,“还是很期望以后遇到心地善良、对老人家好的对象,我和母亲都很喜欢小孩。”
陈国飞黄津
曾亮超
杨晓蓉唐杨宁
陈国飞;黄津;曾亮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