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生在中山驻村工作队扶持下创业,制作手工腐竹,一天能赚超过元,而且供不应求。
■罗石生给养殖的生态鸡申请了“岭头鸡”商标,成为泰东村的“一村一品”代表。
■中山驻村工作队在怀集引进了水培蔬菜基地项目,为贫困家庭妇女创造了工作岗位。
中山帮扶肇庆市怀集县,鼓励扶持贫困户创业稳定增收
凌晨4点,摸黑起床的罗东生一头扎进院子的腐竹小作坊,他要赶在日出前制作出当天第一批腐竹,然后晒干、出售。诗洞村里出产的纯手工腐竹是当地特色农产品,在诗洞镇,甚至是怀集县都卖得很抢手。
“我干了大半辈子水泥工,从早做到晚,一天工钱赚不到50元。年纪一大,干不动体力活了。现在做手工腐竹,一天就能赚多元。”50岁的罗东生决定改行“再出发”,是中山市扶贫干部“做思想工作”扭转的。
贫困群众脱贫之后是否能继续稳定增收,是衡量脱贫质量的关键。年—年间,中山市驻肇庆市怀集县扶贫工作组带领中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火炬开发区等7个联合帮扶工作组对口帮扶怀集县10个镇29个贫困村,通过农业支撑、工业引领、促进就业教育、改善民生等举措,确保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入来源,注入“续航”能力。
手工制作腐竹走出穷途
磨豆、煮浆、结皮、挑起……罗东生以一气呵成的动作,熟练完成腐竹制作过程。从凌晨四点开始,他家里的手工腐竹作坊豆香四溢,每半小时,就有一批腐竹皮出炉。日出刚现,家里的五条长竹竿便挂满似丝绸般顺滑的腐竹,静候阳光晒干。他每天磨30斤豆,能做出10斤手工腐竹。扣除成本,并以每斤腐竹25-30元的市场价出售给收购商,一天能赚超过元,而且供不应求。
当记者跟随来自中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工作组驻村工作队(以下简称中山驻村工作队)队长邝立新参观罗家作坊时,罗东生正好在熬制当天最后一批腐竹,不善言辞的他主动打起招呼。
开作坊前,罗东生是水泥工,收入不稳定。子女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读完初中就在家里种地,收入都不高。随着罗东生年纪渐大,家庭生计也越艰难,邝立新发现他们的困境,制定出“制作腐竹”的脱贫策略。
在工作组一遍遍上门鼓励、扶持、指导下,罗东生决定试一试,尤其是工作组给予元的扶持资金资助他搭建制作棚、买炉灶、买生产工具,他更有底气了。
“建一个作坊要花1.2万—1.5万元,建之前可申领扶持资金元,建成验收后再领元。我们投一半资金,贫困户出一半,自己出了钱,他们更有紧迫感和责任感。”邝立新介绍。
罗东生虽然是初学者,学做腐竹不过短短三个月时间,但他将勤补拙,动员家人帮忙,全家都轻松掌握了做手工腐竹的技术。
贫困户的一项技能、一记信心、一份动力,形成诗洞村脱贫的关键因素。邝立新是扎根农村多年的扶贫干部,他了解到,贫困户受到“没有钱”“不够胆”“担心销路”等问题困扰,不敢向前迈步。“扶贫,就要扶‘志气’,多鼓励他们‘迈开腿’走出穷途。”
打造“岭头鸡”品牌脱贫致富
今年,泰东村品牌“岭头鸡”成了街知巷闻的扶贫产品,不仅仅因为品牌销售的生态鸡品质好,更因这是贫困户创业的成果而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