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在滹沱河北,背靠大山,面朝太阳,村前水田平旷,局部气候温热。初春到来,邻近村庄依然一片褐黄,槐荫村娘娘堂的树捷足先绿,让经历寒冬的人感到无限的新鲜!
槐荫春绿五台古八景中,就有“槐荫春绿、东冶秋黄”的景致,有诗言道:“槐荫春色更堪夸,东冶秋光如画”。穿过朔黄铁路的立交桥,前面山坡上是槐荫村,“槐荫春绿”是五台县古八景之一。人常说:东冶的馍馍大兴的糕,槐荫的闺女不用挑。
槐荫姑娘长得漂亮,男子也是个顶个,赵氏家族是东冶镇槐荫的大家族,民国时期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老先生就是槐荫人,他是阎锡山最尊敬和信任的幕僚,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五台山的一位护法大居士,如果去了五台山碧山寺就可以看到,碧山寺山门上“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的匾额就是他写的。
碧山寺原是接纳十方僧人的十方丛林,但当时寺院内部一些僧人要将碧山寺据为己有,改成子孙庙,最终就是在赵戴文的主持下,将这些僧人驱逐出寺,使碧山寺十方丛林的性质得到了延续。另外,当年阎锡山的第七军团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也是槐荫人,这位一生老打败仗的晋绥军高级将领最终的结局就是被自己的东冶老乡徐向前生擒活捉。
祠内东面,可以看到赵戴文公馆,赵戴文(——),五台人,同盟会员,曾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主任委员,晚年信佛。他是追随阎锡山三十余年的忠臣和功臣。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抗战胜利后迁葬于此。公馆为三重院建筑,存过厅、正厅、偏院等40余间房屋,后部辟有花园,园中有赵戴文墓。原墓由于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现在的墓是赵戴文先生的衣冠冢。
赵公馆赵公馆也称念佛堂。他7岁束髻,9岁入本村私塾,20岁后受学徐中丞松龛公门下,24岁入晋阳书院,精研傅山书画;27岁应科试名列第一,选入令德堂(山西大学堂前身)深造;年39岁时被山西省当局保送公费留学日本,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与正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阎锡山相识。年太原绥靖公署拨款5万银元在窦大夫祠左侧开始兴建赵公馆,到年秋竣工。年夏,赵戴文由家属陪同在上兰村赵公馆避暑。于年秋赵戴文灵柩被从克难坡移太原文庙三立阁。
赵戴文遗像赵戴文(—),字次陇,先辈居马邑(今朔州),明末始移居五台县东冶镇。为通往佛教圣地五台山清凉胜地的必经之地,故赵戴文又自号清凉山人。儒者,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山西辛亥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阎锡山的军师、宰相,兄长。山西守土抗战和组织牺盟会的倡导者。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监察院长。民国以后的山西军政两届出身的人物无不是他的学生。
赵戴文,生于年(清同治六年),字次陇,号清凉山人。祖籍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后移居东冶镇南街。父亲赵良槐,小名赵毛,以开豆腐作坊为业,后改经商。赵戴文自幼生活贫苦,故学习勤奋自励。19岁应县书院童试,年(光绪19年)应科试,列一等第。
晋阳书院赵戴文开始走的是一条科举之路。19岁上即应书院试而得中,负笈省城太原晋阳书院。在晋阳书院,青年赵戴文师从李菊园先生,整整度过了五个年头。李菊园师极为推崇程、朱理学。有鉴于此,赵戴文在可塑性极强的青年时代饱受了宋明理学的熏陶。清光绪十六年(年),24岁的赵戴文晋阳书院肄业。晋阳书院建自前明。”嘉靖九年(年),山西按察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士、仕子讲读于此。
三年之后的清光绪十九年(年),赵戴文在经过十数年的文化积累之后,正式参加科试。扎实的旧学功底使他的应试之文被“学使王梅岑擢为今古第一文,列一等第一”。接着,依惯例调入“令德堂”继续学业。赵戴文得入令德堂,无疑意味着仕途的进一步顺畅。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从此再没有应试。令德堂非但没有成为赵戴文向仕途迈进的阶梯,反而给他的科举之途画上了句号。进入令德堂的赵戴文并没有沿着举人、进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而是从此再不应试,一心只做他的学问。
山西大学堂年先后任职于山西大学堂及宁武学堂。年被保送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师范学堂。经谷思慎介绍,与阎锡山一起加入中华革命同盟会。毕业回国后,宣传革命,在太原建立了同盟会山西支部。
年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参加了光复山西的太原起义,推翻了清廷统治。山西都督府成立后,赵戴文先后担任山西都督副秘书长、山西督军署参谋长、将校研究所所长。年袁世凯政府授赵以五位茂威将军。
年3月11日,赵戴文牵头组成了一个实施“洗心”的社团:“洗心社”。洗心社设于省城太原文庙宗圣总会内,特聘阎锡山担任社长,赵戴文则亲自主持社务。“洗心”二字的别具一格,省府两位头面人物的担纲主持,社址地点的神秘性,三位一体构成了洗心社这个社团的与众不同和特殊地位。赵戴文在这里找到了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的讲坛。
年任山西陆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年任山西督军公署总参议。年7月,由晋军主力改编而成的北方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分左右两路军沿京绥路、京汉路攻打张作霖的奉军。赵戴文作为总参议,坐镇后方,帮助阎锡山调兵遣将。
蒋介石与宋美龄8月13日,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通电下野。失去依恃的“北方国民革命军”孤掌难鸣(虽冯玉祥的西北军也在陇海线上坚持,但却难以彼此协调),遇上优势兵力的奉军,战略企图自然难以达到。在张作霖所部的抵抗与反击下,不得不于出兵两个月后,陆续撤回省境,凭险据守,等待时机。
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中,年1月蒋介石宣布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北伐。随即,统一北伐军序列,编成一、二、三、四共4个集团军,晋军由北方国民革命军改编为北伐军第三集团军,赵戴文随任第三集团军总参议兼政治训练部主任,继续扮演着非他莫属的角色。
赵戴文依其资历、地位,以及与阎锡山的关系,成为代表第三集团军利益、代表阎锡山意图,入佐中枢的最佳人选之一。于是,从年底到年8月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一系列任命:
年12月9日,选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年10月8日,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年10月24日,代理内政部长(部长阎锡山);年12月4日,任赈灾委员会常务委员;年12月13日,特派晋察冀绥赈灾委员会委员;年12月27日,特任内政部长;年1月,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年2月9日,特任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委员;年3月,国民党三大选任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年3月,国民党三届一中全会增选中央政治会议常委。年8月29日,推选监察院院长(继蔡元培之后)。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同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年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阎锡山名言:“国民教育为人群之生命。”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阎锡山执掌山西民政之初,即开始着手实施国民教育。按照国民政府民国元年学制,小学分初等高等两级,民国初年改初等小学为国民学校。民国七年,阎锡山主持的山西省公署颁行了《山西施行义务教育程序》,要求从民国七年七月到民国十二年二月,全省普及义务教育:凡满五十户的村庄必须设立(不满五十户的须联合设立)国民学校。这个设计,需要有足够的师资相匹配。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在此情况下,赵戴文受阎锡山的委派,主持创办起了能容纳名学生的国民师范学校。国民师范学校正式创办于年。国师建成后,赵戴文以督军公署参谋长、第四混成旅旅长兼任校长,军务、政务之余,悉心于学校校务及教育诸事。由于国师校长是赵戴文而不是别人,所以学校的一些大事,山西省教育厅管不了,必须由他直接过问。服务于国民教育的特殊作用,加上赵戴文的亲自主持,国民师范学校很快发展起来,迅速成为太原市规模最大、经费最多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不仅拥有初始时的初师班,而且开办了五年制的完全科和三年制的普通科,开设了二部师范、体育专修科、雅乐专修科、俄文专修科等。
赵戴文对国师的影响仅举一例即可证明。大约在20年代中后期,他由儒学皈依佛法,影响所及,国师高师部因此而开设佛学课程。年开始,赵戴文推荐赵丕廉接替他做了国师校长,自己改任监督,只对特殊情况下的某些大事予以过问。国民师范在当时的山西是有相当地位的,它的学生几乎遍及政府各个部门,赵戴文亦因此而被官场中人尊崇为“先生”。
吉县克难坡年,赵戴文担任山西省政府主席。抗战开始后,兼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主任,直到年病死于吉县克难坡。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农历腊月初一日)上午9时40分,肝癌医治无效故去,时年七十七岁。他去世时,阎锡山正在吉县建军,匆匆赶回克难坡,并亲写祭文悼奠。祭文未尾曾有:“愿你成其学,化育赞天地”的辞句,语极悲恸。
赵戴文临终嘱在其墓碑上刻:“中国国民党党员赵戴文之墓”。重庆国民政府派徐永冒来克难坡致祭。他的灵柩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始由晋西运回太原,先停灵崇善寺,后在兰村窦大夫祠旁择地埋葬。“文革”开始,他的墓为“红卫兵”平毁。
赵戴文之墓赵戴文一生著述颇丰,要者有《孟子学说足以救世界》、《禅净初谭》、《清凉山人文稿》、《读经隅笔》、《唯识入门》、《周易序卦说》、《读藏录》、《宇宙缘起说》等。赵戴文共生四子、五女。四子中的前两人效复、仰复早故。抗战中只有宗复、景复和儿媳、孙辈常来探视。他有五个女儿,长女嫁张树宏、二女嫁徐士珙、三女嫁杨士达、四女嫁张复之、五女嫁崔培成(崔廷献的儿子)。他的儿子赵宗复,早在年就加入了中共,在文革中的年,担任山西大学校长的赵宗复跳楼自杀。
赵承绶,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徐向前,年出生于东冶镇永安村,赵承绶年长徐向前10岁。因槐荫村和永安村直线距离不到10里,再加上徐向前的母亲赵金銮的娘家就是槐荫村,所以,徐向前和赵承绶自小就认识。
徐向前和赵承绶年,由槐荫村族长赵长庚发起,在东冶镇创办了新型学校沱阳学堂(也称沱阳高小),由留日学生、同盟会员赵子祁任校长,赵涵溪、张侗等人亲自任教授课,传播新文化,宣传三民主义。赵承绶和徐向前就读于该学堂,成为同学。两年后,徐向前的父亲认为他的儿子在沱阳学堂不学四书五经成不了才,无法“学而优则仕”,于是,就让徐向前退学回家再念私塾。徐向前和赵承绶这一分别就是30余年。
赵承绶赵承绶,字印甫,山西五台人,生于年。父名赵长庚,字星西,前清附生,候铨训导,以教书为业。赵承绶幼年随父课读,后入五台县创办最早的郭家寨文西学堂。年,求学省城,就读于陆军小学。辛亥太原光复,赵承绶与同学续培梅、王靖国等一起参加忻代宁公团,担任教练官。公团解散,继续求学,由清河陆军中学,而保定军官学校。年9月,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五期骑科。旋即加入晋军,历任排、连、营长等职。年6月北伐发动前,赵承绶已升任新改编的国民革命军北方军第二师师长。北伐完成,晋军主力缩编为12个师,遂改任陆军第39师师长。
北伐胜利,晋军占有了晋、冀、察、绥四省及平、津两市后,先后接管了散驻于绥、察的一些杂牌骑兵队伍。在绥远有满泰的一个骑兵军和王英的一个骑兵军,包头另有一个独立骑兵旅;在察哈尔省有张砺生的一个骑兵军和彭兆林的一个骑兵军。这些队伍都是利用“北伐”的机会招收土匪骑兵扩充成军的,建制庞杂,素质不良,纪律很差;谁来就拥护谁,只知道要粮要饷,不知道服从军令。从扩充实力起见,察、绥甫定,阎锡山即委其第6军军长傅存怀为骑兵司令,对杂牌骑兵进行改编。傅存怀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酿成了王英部一个骑兵旅拉走当了土匪的后果。于是,骑兵司令易人,赵承绶走马上任。
赵承绶是骑科出身,出任骑兵司令可谓用当其人。这时的赵承绶虽然春风得意,但是头脑却异常冷静,吸取傅存怀的教训,他就杂牌骑兵整编问题向阎锡山提出0要求建议:第一,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第二,逐次编遣,由我斟酌用人;第三,创办一个教育机构,培养基层干部,以便逐步打入各骑兵队伍内部。
阎锡山照片得到阎锡山的全力支持后,赵承绶就任第3集团军骑兵司令,设司令部于大同。年10月,阎锡山获准的军事教育机构———“第3集团军骑兵教练所”设立,赵承绶兼任所长。教练所从培养基层干部、加强骑兵的正规化建设出发,分设两个军官队、5个军士队,先后共培养军官名,军士名。由赵承绶一手训练出来的这批骑兵干部逐步被配备到关系复杂的杂牌骑兵中,通过他们赵承绶及时地了解各骑兵部队的动态和具体情况,因此编遣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初步奠定了晋绥军骑兵统一的基础。
与此同时,赵承绶从阎锡山规定的“不出事,编的越小越好”的原则,采取“培养基层、轮训中层、调配上层的办法,经两次并编,把这些骑兵缩编为4个旅12个团”。经过整顿、并编、教练,晋军骑兵规模初步形成。晋军之正式有骑兵序列由此开始。到中原大战时,赵承绶所属骑兵已经扩编为4个师。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晋军骑兵虽几经变动,扩编、缩编、整顿,但骑兵司令却一直为赵承绶所任,“承绶统领晋绥骑兵长达10年之久”。
赵承绶绥远抗战年1月,赵承绶以战功获国民政府四等云麾勋章。同月25日,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7月,获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11月,获三等云麾勋章。同年冬,绥远抗战爆发。其时,为了适应战时需要,经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晋绥骑兵整编为骑兵第1军,仍由赵承绶任军长,所属3个旅,整编为两个骑兵师,分驻集宁、武川、五原、临河一带。是年秋冬,日伪犯绥日亟,当傅作义将军获阎锡山首肯抵抗日伪,与驻兵绥远的赵承绶及王靖国等商谈抗敌大事时,“赵承绶慨然同意傅的反击主张,并表示全力支持抗敌”。绥远抗战以胜利载入史册,赵承绶“因绥远抗日有功,获颁二等宝鼎勋章”。绥战归来,他感慨系之,奋笔自题一联:“出征未遂男儿愿,班师犹恨日本奴”。
赵承绶抗战军兴,赵承绶出任骑兵第1军(此前骑一军番号曾一度取消)军长。年初,奉命率部由绥远撤回晋西北,驻守岢岚、神池、宁武、静乐一带。十二月事变后,赵承绶离开他一手组建起来的骑1军,脱离军职。自年起,先后担任民族革命同志会驻会-、北区领导组主任、汾东领导组主任等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嘉奖抗战有功人员,赵承绶获忠勤勋章;次年5月,再获胜利勋章。
年6月11日,晋中战役的序战在汾河以西拉开。赵承绶被阎锡山委任为“第7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兼野战军总司令”,负责前线指挥。最后的关头,在晋绥军中一贯以勇著称、敢打硬仗的赵承绶自知无力“回天”,恃勇再战已属徒劳,遂“作出了最后的抉择,接受部下建议,向解放军投降”。太原解放后,赵承绶随解放军进入太原城,协助进行接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赵承绶就职水利电力部参事室参事。年10月1日,病逝北京,终年75岁。
《抗日英雄赵承绶》由大同市地方志、大同长城学会等联合摄制。赵承绶在上世纪30年代就任国民党第3集团军骑兵司令,司令部设在大同。年绥远抗战爆发,赵承绶指挥了红格尔图和百灵庙狙击战等有名的抗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赵承绶就职水利电力部,并将大同的房产捐献给国家。该片为纪录片,预计时长30分钟。(文图/胡立成)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